3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洋溢村开展日托站献爱心慰问活动,表达一份浓浓的关爱老人的心愿,用实际行动践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宋艳华院长对搞好这次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从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拓展大思政课实践路径和为养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等方面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带着真心献爱心,提升大思政课实践能力。党总支书记胡家俊对这次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搞好本次活动。
马院党总支委员朱漪教授在慰问活动上发言,感谢洋溢村为我们提供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基地,让我们在这里播下爱的种子,为养老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朱老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旨和鲜明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既要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做好事,更要把雷锋精神贯穿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这才是学习雷锋的根本目的所在。
马院老师表演了精彩文艺节目。陈美玲老师演唱的《绒花》委婉动听,传达向出英雄致敬的庄严心愿,不难忘记英雄的鲜血打下红色江山。沈巧玲老师朗读的诗歌《母亲》,表达了对伟大母亲的赞美,感动了在场的老人们。刘倩老师演唱的《大海啊故乡》,是生活在海边老人们喜爱的歌曲,刘老师走进老人中间与老人一起歌唱,现场气氛热烈。朱漪老师演唱的《爱的奉献》,表达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感动了在场老人和师生,老人们也情不自禁的一起哼唱了起来。
马院老师与老人们开展面对面交流。老师们问寒问暖,关心老人们的身心健康,送上祝福话语。老人们被我们的歌声和关心所感动,纷纷表达感谢,感谢共产党领导的好,让自己过上美好晚年生活。
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达了本次活动的各种收获。李晓龙老师谈到,我尤为触动的是与两位 86 岁老兵交流,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痕迹,却掩不住军人风骨,听他们讲述过往,雷锋精神的传承清晰可感。作为本次活动主持人的张楚成,感受很深。她说:师生们用歌声传递了温暖与爱心,尤其是老年人参与演唱红歌的环节,展现了代际之间的情感共鸣。陈美玲老师如此感叹:我为他们表演的一首《绒花》歌曲承载着我对他们的希望,希望他们以后生活充满幸福,看到他们也跟着节拍唱歌,时不时点点头,我内心满是感动。胥艳花感概万千:这次活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情感断层,也让我懂得敬老不是仪式,而是要把倾听与陪伴织进日常的经纬。杨键老师这样思考: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今天下午的活动,既尽了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又增进了我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感觉收获良多。谢剑媛老师认为,对老人的关怀重在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交流。这种跨越时光的对话,恰似连接生命历程的温暖纽带,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沈巧玲老师写到:看到老人满脸沧桑,我们不禁变得肃穆,那一道道皱纹便是岁月的洗礼、无言的感召。所谓给予,大约总是相互的,本是去助老,结果也满载而归。王首贞老师感悟:我聆听了曾经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爷爷讲述的革命事迹。他们的英雄故事和这熟悉的旋律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个人力量虽小,但祖国大家庭的力量足以为我国的老年事业撑起一片天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挥余热,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中增进老年人的福祉。朱丛丛老师这样写到:这次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学雷锋不是某个节日的符号,而是把尊老敬老的温情化作日常涓流——当青年一代俯身倾听时传承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守护初心的精神火种。袁岳老师认为:洋溢村建立了“支部+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合作社党建”经营模式,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造血,也为提供了非常好的基地,取得非常好的双向互益效果。岳欣老师收获满满:特别是两位老兵,高唱战士打靶把营归,军礼起落间恍若青松重立山岗,那穿透岁月的军歌,将红色记忆镌刻进每个人的血脉。话家常之时,各位长者告诫我们这样的年青一代,是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条件,鼓励我们要继续建设好它。
老师们的感悟情真意切、感同身受,妙语佳句不断,收获发自内心。这是我们马院老师们用心用情学雷锋的心声,今后我们要讲好讲活雷锋故事,讲深讲透雷锋精神,为学校雷锋精神铸魂育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尤其要加强对雷锋精神的理性化研究,例如孙晓雅老师刚刚完成的《雷锋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论文,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雷锋就是我,我就是雷锋,让我们走进雷锋精神世界,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树立优良的师德形象,用心用情上好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