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
课程代码 | 2110018 | 课程学分 | 3 | |||
课程学时 | 48 | 理论学时 | 48 | 实践学时 | 0 | |
开课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本科所有专业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通识教育必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试 | |||
选用教材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年版。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是 | |||
先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A2110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2110001 | |||||
课程简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宣部、教育部2005[教社政]5号和2005[教社政]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建党一百周年历史经验、二十大报告精神等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实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史学素养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性质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建议一年级下学期学习。 | |||||
大纲编写人 | 制/修订时间 | 2024.01 | ||||
专业负责人 | 审定时间 | 2024.01 | ||||
学院负责人 | (签名) | 批准时间 | 2024.01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2 | 通过有计划学习慕课,熟悉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 |
能力目标 | 3 | 提高在分组作业中体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
4 | 通过参观并撰写体会,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 |
素养目标 | 5 | 养成良好的史学素养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按时出勤,遵守校规校纪。 |
6 | 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诚信尽责,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勇于担责。 |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1 | ①② | H | 5.养成良好的史学素养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按时出勤,遵守校规校纪。 | 100% |
6.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00% | |||
LO3 | ② | M | 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80% |
4. 通过参观并撰写体会,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 80% | |||
LO4 | ① | M | 2. 通过有计划学习慕课,熟悉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 8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1.教学体系及教学重难点
课题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
1.导言 |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2.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2.主要矛盾与社会性质的关系 |
2.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及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1.了解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如何评价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4.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了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 2.“中体西用”的评价 3.维新运动的特点 |
4.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以及基本理论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 | 1.三民主义的内容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相同与不同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 1.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
5.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 1.新文化运动性质及其影响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4.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的教训及意义 |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
6.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 1.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 1.八七会议的评价 2.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
7.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原因 3.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1.如何分析和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8.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 1.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 1.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3.关于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
10.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 1.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发展战略布局 | 1.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
2.教学目标
序号 | 内容单元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情感目标 |
1 | 导言 | 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明晰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总体状况。 | 知道本门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的不同,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 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 |
2 |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了解外国列强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正确认识列强入侵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明白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 清政府抵抗的失败与腐败和技术落后分不开,而制度腐败是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 | 认识到近代国人为改变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曾进行多次斗争,理解失败的经验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 |
3 |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都主动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他们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 不同阶级的早期探索最终都失败了,能够体会到只有新的无产阶级才能领到国人取得成功。 |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
4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了解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破产是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有着明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促进社会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 |
5 |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及其怎样掀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能够正确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 |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了解“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其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
6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理解国共合作的价值,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给予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封建军阀势力以沉重打击;掌握国民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 能够体会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的新道路。 |
7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任何强敌、顽敌的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 | 能够明白整个抗日战争胜利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怎样的中流砥柱作用。 | 认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和对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
8 |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了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独裁和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权的努力,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 能够明白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的过程、新中国的建立及其特点。 | 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独立,走上了复兴强国之路。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明白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情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和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能够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 | 正确认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复杂原因、社会主义艰难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
10 |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明晰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了解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 准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价值。 | 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
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等内容。 | 能够明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归因于党的领导。 | 理解在不断解决内部矛盾和持续克服外部压力的前提下,寻找顺利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
1 | 导言 | √ | √ | √ | |||
2 |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 | √ | √ | |||
3 |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 | √ | √ | |||
4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 | √ | √ | |||
5 |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 | √ | √ | |||
6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 | √ | √ | |||
7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 | √ | √ | √ | √ | |
8 |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 | √ | √ |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 | √ | √ | |||
10 |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 | √ | √ | |||
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1.导言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视频教学 | 互动问答 | 2 | 2 | |
2.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主题演讲、自主学习、情景教学 | 时事演讲 | 3 | 3 | |
3.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案例分析、合作学习、体验教学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6 | 6 | |
4.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视频教学、主题演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3 | 3 | |
5.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视频教学、主题演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6 | 6 | |
6.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合作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4 | 4 | |
7.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法、视频教学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8 | 8 | |
8.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主题演讲、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4 | 4 |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主题演讲、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4 | 4 | |
10.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专题讲授、线上学习、主题演讲、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 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 4 | 4 |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专题讲授、案例分析、主题演讲 | 机考 | 4 | 4 | |
合计 | 48 | 48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6 | ||||
1 | 40% | 期终考试 | 40% | 30% | 30% | 100 | |||
X1 | 20% | 网络学习 | 40% | 40% | 20% | 100 | |||
X2 | 10% | 场馆参观 | 20% | 40% | 40% | 100 | |||
X3 | 30% | 课堂表现 | 30% | 40% | 30%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1 | ①②⑤ | 展现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给出正确答案。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突破固有观点和流行观点的束缚,对许多历史和现实性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予以论证;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具体事件的发展予以推测。 | 能够熟练地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非常熟悉,错误率在10%以下。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在论据使用和观点上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 | 基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比较熟悉,错误率在20%左右。思路基本清晰、观点大致明确、论证较为合理,在论据使用和观点上均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不太熟悉,基本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30%左右。思路较为清晰、观点基本明确,但论据可能不够准确或充分,在论据使用或观点上的某一方面有新意。 能够做出预测,但其预测结果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 | 没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达不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40%以上。解题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观点和论据使用上均了无新意。无法做出预测或预测结果完全不合理。 |
X1 | ①②⑤ | 根据老师安排跟上学习进度。在老师提醒和系统要求下,按规律和进度正常观看视频,完成章节测试。及时回应老师互动。 | 提前完成学习进度,及时对后续课程进行预习。观看视频同时,向老师提出视频中的疑问,并主动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完成章节测试,并能举一反三,与老师讨论相关内容。 | 正常完成学习进度,并及时浏览教师发布的教学资料。正常速度观看视频,并浏览相关视频链接。正确做答章节测试题目。 | 基本完成学习进度,偶尔浏览教师发布的教学资料。存在少量刷视频现象,做答章节测试题目准确率不高。 | 未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学习进度,甚至严重拖欠。以刷视频、快进等方式完成学习进度。完成章节测试题目出错率高,甚至敷衍应对。 |
X2 | ③⑤⑥ | 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中,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社会现象;能够突破固有观点的束缚,对许多历史和现实性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予以论证;能够高效搜集和分析史料; 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应对他人的质疑;能够摆脱流行观点、权威和自己的喜好,客观分析具体的史实和人物。 | 能运用历史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分析,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在论据使用和观点上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全面地搜集资料并有效分析资料。能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个人喜好,对所持观点和所用证据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能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但论据可能不够充分。能提出某一方面有新意的观点。能搜集到证明观点的资料并能进行分析,但可能存在忽略某些重要史料或资料分析不充分等问题。 观点表述清楚但不够完美。能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个人喜好,对所持观点和所用证据能有自己的见解。 | 参观红色场馆态度较为认真,参观体会满足于过得去,质量一般。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不够,对所参观的红色场馆体会和感悟浮于表面。观点表述不够清楚,论点阐释过程缺乏客观评析,或对他人观点附和较多,深入思考不够。 | 参观红色场馆态度不认真,甚至抄袭别人的参观体会文字。无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路混乱、观点模糊。对所参观的红色场馆没有真切体会和感悟。观点表述不清楚,论点阐释过程显示学生无视客观事实仅凭个人喜好评价,或对他人观点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
X3 | ③④⑥ | 按时出勤。能够互相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观点、能分析社会现象、围绕自己的家乡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和点评。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有效学习。 | 全勤,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积极主动发言,能够与教师互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观点,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偶有请假,认真听讲,主动发言,课堂提问能够与教师有效互动,能够按要求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 旷课3次以下,学习主动性欠缺,偶尔玩弄手机。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旷课3次以上,课堂不认真听讲,多次玩手机游戏,看无关视频等情况;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无法表达自己观点。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