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现就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于(1)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庄严使命。(1)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重要阵地,(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3)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在奠定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同时,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研究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
(五)工作原则。(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鲜明导向,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宣传,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坚持铸魂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塑造,筑牢理论根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负时代重任。(3)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推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4)坚持系统谋划,优化整体布局,推动开放协作,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相辅相成、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并举。
三、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把准学科定位,强化学科使命担当,加强战略规划布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凝聚专业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严把质量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学科生长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知:认知、观念,包括感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情:情感、情绪;意:思维模式;行:行为表现。知情意行一般在德育工作心理学理论中经常见到)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引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现实,注重正反对比,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科学真理的理解和认同,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坚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着力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严格教学管理,落实课程学时,推行中班教学,鼓励小班研讨,深化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集体备课机制。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加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形成师生互促、教研相长、提质增效的良性机制。
(八)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1)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2)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3)紧跟实践与理论创新步伐,及时编写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4)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和使用。(5)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课程,编写一批高水平专业课教材,加快构建专业课教材体系。
(九)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更好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1)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2)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研究,(3)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厚度,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4)加强科研协作,形成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5)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旗帜鲜明批驳错误思潮、错误观点。(6)结合专业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发挥咨政作用。
(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6个要求),严把教师选用管理考核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3关),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一是研究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按照师生比不低干1:350标准,逐步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二是明确教师任职资格,把好入口关,对不合格教师实行退出转岗,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三是通过(1)专项学习培训、(2)跨院系联合培养、(3)老中青“传帮带”、(4)挂职实践锻炼、(5)国内外考察等举措,切实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确保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四是进一步强化教师学科意识,增强学科归属感,提升学科自信。五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学术发展,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
(十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发展,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精心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继续办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科学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路径,加强过程管理。引导学生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强化马克思主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
(十二)优化完善评价体系。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1)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评价标准,提升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权重,引导学科更好支撑教学。(2)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价标准。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重,引导教师全面发展。(3)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严格落实单独设立马克恩主义理论类别要求,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4)完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稳步持续发展,将中央报刊以及地方主要党报党刊列入学校重点报刊目录,发表相关文章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5)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将教学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网络媒体发表的优秀理论文章等纳入学术成果范围,将教育教学、研究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十三)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推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加大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的支持力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期资助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评选表彰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教学名师、理论宣传宣讲骨干。在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予以倾斜,在国家有关重大人才项目评选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领域优秀人才予以倾料。
(十四)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1)推动建立校内协同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2)支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机制,深入开展大中小学跨学段交流研讨,促进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衔接、循序渐进。(3)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功能,支持建设一批研学基地,打造社会实践教育平台。(4)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良好环境。
(十五)构建平台支持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建设,培育和夯实发展平台。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论坛。支持和创办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学术期刊,鼓励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栏,支持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平台打造知名节目品牌,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宣传力度。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国际传播,推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学术著作互译,鼓励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类外文期刊,支持马克思主义学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论,切实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五、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六)提升发展质量。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高质量,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学科高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示范性教学经验。积极对接党和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需求,形成高水平咨政成果。加强社会思潮深度辨析引导,充分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战斗力。大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学术素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军人才和后备骨干力量,打造高层次专业人才孵化基地。
(十七)强化示范辐射。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帮扶力度,创新思路方法,辐射带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协同发展。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示范性教学经验。以联合创建研究基地、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切实推动学科共同发展、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蹲点调研,学习传递先进经验、科学做法,整体提升队伍建设和管理能力。
(十八)加强建设管理。强化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的考核评价,健全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探索通过设立课题、专项资助等方式,形成可持续的支持和激励机制。做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增补。严格日常管理,完善工作进展报送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严格督促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要求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终止各项支持。
(十九)创新工作局面。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推动形成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支持建设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影响较大,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加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建设,加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六、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制度,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单位党委每年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每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切实解决实际同意,按照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管理能力突出、工作作风优良的标准,选优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提高学院治理水平。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政治功能,着力把好政治关。
(二十一)强化政策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单位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因地制宜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完善教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保障教师待遇。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
(二十二)严格督导考核。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结合巡视巡察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的检查力度。宣传、教育部门主动开展实地调研,推动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所在单位党的建设工作卡盒、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推动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