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How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anager】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08127】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课程性质:【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
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使用教材:主教材【《管理学》(第13版)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辅助教材【《管理学学习指导》(第13版)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参考教材【《卡耐基沟通的艺术》卡耐基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7月】
【《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
【《管理学》(第3版)邢以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
课程网站网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ZNUEDU-1001772005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着“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一主题,介绍管理学中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即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了解管理者职责与素质要求、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思想演变以及有效管理的方法。让学习者知道组织和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实质和有效管理的基本要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管理素养、管理能力、多元思维,为其做好自我管理、将来从事工作以及创立组织和成为管理者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
1)理解管理的概念和实质,清楚管理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2)掌握管理有效性理论,能结合管理实践活动运用管理有效性理论。
3)了解创立组织的条件、组织成员的基本职责以及组织运行机制。
4)知道管理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能据此对照检查自身的不足。
5)了解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和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6)初步掌握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理性决策方法,懂得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7)知道组织管理和人员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运用。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无特殊要求的先修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欢迎对管理学有兴趣的同学修读本课程。
四、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序号 | 课程预期 学习成果 | 课程目标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 | 教与学方式 | 评价方式 |
1 | LO311 | 1.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管理学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 案例分享与分析 | 小组展示、课堂表现 |
2.查找商业期刊,描述内容并阐释管理方法或是查找管理学大师相关资料,阐述关于管理学方面的核心观点。 | 讲授与讨论 | 作业、课堂表现 |
五、课程内容
教学 单元 | 教学内容 | 能力要求 | 教学难点 |
导入 单元 | 1、介绍这门课程学习方法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本课程学习形式与考核方式; 3、管理内涵、目标、特征。 | 1、知道什么是管理以及为什么需要管理; 2、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管理。 |
|
管理理论的演进 | 1、早期的管理实践;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1、知道早期管理的一些例子。 2、理解古典方法中的各种理论; 3、分析行为方法的使用和发展。 4、理解当代管理学各种理论。 | 1、理解早期、近代以来的管理思想; 2、运用管理思想解释管理现象,并系统总结各类管理思想的特征。 |
目标与计划 | 1、目标及其特点; 2、目标的制定; 3、目标运用技巧 4、计划及其特点; 5、计划制定过程; 6、目标管理。 | 1、知道目标、目标的重要性及特点; 2、知道目标过程与原则; 3、掌握目标运用技巧; 4、理解计划重要性及特点; 5、知道计划制定过程; 6、掌握目标管理内容。 | 1、在知道目标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组织目标体系制定; 2、在理解计划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计划。 |
组织与团队管理 | 1、组织及其设计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4、团队与团队角色; 5、团队建设方法。 |
|
|
决策与领导 | 1、决策与决策过程; 2、沟通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3、沟通的构成要素及过程; 4、沟通障碍; 5、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 6、激励及其重要性; 7、激励理论; 8、领导及其影响力; 9、领导理论。 | 1、知道、理解决策过程并运用于实际; 2、知道沟通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3、知道沟通的构成要素及过程; 4、知道沟通障碍,分析其产生原因; 5、掌握改善人际沟通方法,并运用于实际。 6、理解激励及其重要性,并运用激励理论; 7、知道领导及其影响力,并运用领导理论。 |
|
控制 | 1、控制及其重要性; 2、控制的类型与方法; 3、控制过程与原则。 | 1、知道控制及其重要性; 2、知道控制的类型,掌握运用控制的方法; 3、知道控制过程与原则。 | 1、掌握控制过程及其方法,合理纠偏。 |
评价方式与成绩
总评构成(1+X) | 评价方式 | 占比 |
X1 | 作业 | 30% |
X2 | 小组展示 | 20% |
X3 | 课堂表现 | 20% |
X4 | 随堂开卷纸笔测试 | 30% |
撰写人:魏苗苗 系主任审核签名:沈树永
审核时间: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