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10011】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使用教材: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修订版】
参考书目【《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史纲要》】
课程网站网址:http://kczx.gench.edu.cn/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27184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10014(3)】
二、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宣部、教育部2005[教社政]5号和2005[教社政]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史学素养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性质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适合所有本科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序号 | 课程预期 学习成果 | 课程目标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 | 教与学方式 | 评价方式 |
1 | LO112 | 1.能够通过书面的或口头形式讨论问题。 | 通过课堂内容就某一问题进行发言、讨论。 | 课堂发言等表现情况 |
2.能够表达就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看法并能和别人进行探讨。 | ||||
2 | LO212 | 1.能够通过线上或线下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 教师提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查找资料,发表自己观点,进行讨论。 |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想作业 |
2.能够根据查阅资料情况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并进行论证自己观点。 | ||||
3 | LO512 | 1.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辩证的分析。 | 教师就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阐述,学生对教师阐述内容进行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小论文。 | 课堂作业 |
2.能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 ||||
4 | LO711 | 1.能够分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 教师讲授爱国人士的探索救国之路,让学生讨论中共领导地位成功的必然性。 | 计算机机考 |
2.能够分析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 ||||
五、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要点:通过本部分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简单概括历史思维模式的特征;能初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的意义;历史思维方法的特色;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及其影响等。
重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难点:理解古代中国为何在近代停滞不前,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识历史的意义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能力目标:
1.具备系统思维能力
2.具备批判思维能力
3.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情感素养目标:
1.具备实事求是精神
2.具备理性分析精神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第一单元 第一次鸦片战争分析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与控制,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侵略与反侵略)两条基本脉络,分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理解1840年至1919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知道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理解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如何评价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
知识目标:
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能力目标:
1.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2.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情感素养目标:
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第二单元 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从林则徐到康有为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知道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难点:对国家出路的早起探索失败的原因。
知识目标:
理解并分析近代中国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能力目标:
1.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2.能够分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3.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辩证的分析
情感素养目标:
1.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2.树立求知欲和终身学习意识
第三单元 辛亥革命的风雨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知道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知道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并分析近代中国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能力目标:
1.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2.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3.能够分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辩证的分析
情感素养目标:
1.树立求知欲和终身学习意识
2.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第四单元 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析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及其怎样掀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使学生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在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及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重点: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难点: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知识目标:
1.理解并分析近代中国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理解并客观分析和评价近代中国的现代革命运动
能力目标:
1.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2.具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
3.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4.能够分析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情感素养目标:
1.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培养爱国情操
第五单元 国共力量的消长——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大革命时期国民党表现分析;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表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表现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表现分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分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表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表现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表现分析。
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双方对峙的情况。日本侵华的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前期国内民主党派的发展和第三条道路发展。
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不能忘却的历史:正确对待日本侵华罪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
知识目标:
理解并客观分析和评价近代中国的现代革命运动
能力目标:
1.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2.具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
3.具备制度辨析能力
4.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5.能够分析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情感素养目标:
1.具备理性分析精神
2.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3.培养爱国情操
4.增强社会责任感
5.感悟历史使命感
第六单元 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与革命
教学要点:通过本讲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能够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分析及理解实施过程;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改革和革命的分析与评价。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有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理解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从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应如何防止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知识目标:
深刻理解并客观评价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与革命
能力目标:
1.具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
2.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3.能够分析历史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情感素养目标:
1.培养爱国情操
2.增强社会责任感
3.感悟历史使命感
六、评价方式与成绩
总评构成(1+X) | 评价方式 | 占比 |
1 | 计算机机考 | 30% |
X1 | 课堂作业1次(小论文) | 15% |
X2 |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想作业 | 25% |
X3 | 课堂表现 | 30% |
七、评价方式的评估标准
评价方式:计算机机考 占比:30%
预期学习结果 | 低于期望 | 符合期望 | 超越期望 |
展现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给出正确答案。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不熟悉,张冠李戴,答题准确率在60%以下。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比较熟悉,答题准确率在60%-89%之间。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概念非常熟悉,答题准确率高达90%以上。 |
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但论据可能不够准确或充分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能够突破固有观点和流行观点的束缚,对许多历史和现实性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予以论证;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观点和论据使用上均了无新意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在论据使用或观点上的某一方面有新意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在论据使用和观点上均有自己的见解 |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具体事件的发展予以推测;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无法做出预测或预测结果完全不合理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够有理有据的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但其预测结果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够有理有据的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其预测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大 |
评价方式:课堂作业和参观感想作业 占比:40%
预期学习结果 | 低于期望 | 符合期望 | 超越期望 |
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社会现象; | 无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路混乱、观点模糊。 | 能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但论据可能不够准确或充分。 | 能运用历史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分析,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能够突破固有观点的束缚,对许多历史和现实性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予以论证; | 解题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观点和论据使用上均了无新意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在论据使用或观点上的某一方面有新意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在论据使用和观点上均有自己的见解 |
能够有效搜集和分析史料; | 没有搜集到可证明观点的资料,或者对所搜集到的资料没有进行分析。 | 能搜集到证明观点的资料并能进行分析,但可能存在忽略某些重要史料或资料分析不充分等问题。 | 能全面地搜集资料并有效分析资料。 |
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应对他人的质疑; | 观点表述不清楚,对他人的质疑没有一点回应。 | 观点表述清楚但不够完美,对他人的质疑能够做出回应但不够有力。 | 观点表述清晰准确,对他人的质疑能有效回应。 |
能够摆脱流行观点、权威和自己的喜好,客观分析具体的史实和人物。 | 论点阐释过程显示学生的基本思路混乱、观点模糊,或无视客观事实仅凭个人喜好评价,或对自己所持观点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个人喜好,虽观点无新意,但对所持观点和所用证据能有自己的见解。 | 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个人喜好,对所持观点和所用证据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 占比:30%
类别 | 预期结果 | 超出预期 | 符合预期 | 低于预期 |
出勤50% | 按时出勤 | 全勤 | 旷课小于3次 | 旷课大于等于3次 |
课堂发言情况25% | 能够互相合作、能够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观点、能分析社会现象。 | 资料的查阅、知识熟练运用,积极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基本做到资料的查阅、知识的运用,能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不能做到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不参与讨论,不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无法表达自己观点。 |
课堂日常纪律表现25% | 能够按时到课学习,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有效学习。 | 认真听讲,书本/笔携带齐全,认真记笔记。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 能够按时到课学习,认真听讲,配合互动,偶有开小差现象。 | 课堂不认真听讲,如有玩手机游戏,看视频等情况;学习态度不端正,无心向学,经常迟到、旷课。 |
撰写人:沈树永 系主任审核签名:荆晓槐 审核时间:2018年3月